111年的岁月,111年步履不辍
111年的时光,111年砥砺前行
白云山下,珠江水畔
111岁的华南农业大学
从1909年走来
向2020年走去
111个光阴流转
近代农业教育的火苗在此点燃
百年育人成才的基业在此起航
1909年
近代有君子,姓唐名有恒
筹建广东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
1924年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改组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1952年
原中山大学农学院
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
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病虫害系(部分)
三江汇流合并为华南农学院
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1984年
改制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2000年
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
2015年
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2020年
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
全面开启农业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图为卢永根院士本科学籍卡
图为罗锡文院士本科学籍卡
一张学籍卡
是华农人与母校最初的连系
一瞬流光辟鸿蒙,华表千年留芳史
他们的青春,力透纸背
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舍
石牌新校单身教职工宿舍,后为华南农学院时期的图书馆
(坐落在红满堂对面)
2000年的五山宿舍
一栋旧校舍
质朴方正,条件清苦
消解了你勤耕苦读的疲惫
承载着你憧憬未来的梦境
1931年,岭南大学农学院学生检查养蚕情况
岭南大学农业专修科学生进行土壤学实验
农学院学生在进行户外活动
养蚕缫丝,扎根泥土
最古旧的“课桌”上
你操纵实验仪器记录数据
最原始的“课室”中
你丈量自然万物汲取知识
广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饭堂
原第一饭堂
90年代的绿榕园
四季三餐,袅袅炊烟
这是无数山珍海味
也无法替代的
你记忆中那一抹属于华农的味道
1933年岭南大学学生军训场景
华农民兵在进行匍匐训练
在过去的年代
军训不光为磨练意志
更是祖国山河平稳的保障
匍匐的泥土记忆着浑汗如雨
整齐的方阵排列着绸缪壮志
广东农事试验场概貌
广东农事试验场办公室,其距离海岸约2.5千米
畜牧兽医系陈白希教授与学生在上X素描课
古朴的环境,简陋的设备
计算着你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华农人自此开辟
求索学术真理的漫漫长征路
农林化学馆,1935年建成,今2号楼
前农学馆,今3号楼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在红满堂草坪举行——摄于1965年12月23日
拨开历史烟云
红木朱窗,青石瓦墙
教学楼回荡千句朗朗书声
砖拱驳壳,亘古留芳
红满堂留存万句欢声笑语
1978年图书馆阅览室里座无虚席
1949年岭南大学图书馆
俯仰之间
书香卷挟着阳光与尘埃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你笃志向学的剪影依稀可辨
《农声》杂志(校报前身)
邹鲁手书石,又称石山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
百十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千万字巍巍校史,农声阵阵
华农的精神始终镌刻在你我心间
1953年院长丁颖、副院长李沛文与
在学院首届运动会上获优秀成绩的女运动员合影
岭南大学廿九年度全校运动会比赛场景
运动会全景
在还没有胶质红色跑道的岁月里
你奔跃在泥土与草木芬芳
短发白衫,挥汗如雨
这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华农建校三十周年校庆
华农建校九十周年校庆
华农建校一百周年校庆
百年间沧桑风雨路
千万里永世华农情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
母校即将迎来一百一十一岁华诞
1965年华南农学院年历
黑纸白字,日新月异
华农的老校历上
记录着你一路走来分秒间的时光
凡此过往,已成序章
毕业论文答辩
以前的毕业论文
以前的毕业论文
在没有电脑与知网的时代
他们这样毕业
答辩充斥着
纷飞的粉笔灰与妙语连珠
论文记载着
遒劲的撇捺与耐心的朱批
1937年农学院的毕业生正在拍毕业照
1941年中山大学农学院师生合影(二排右五为丁颖)
骊歌四起,地北天南
浮云一别,流水十年
咔嚓一声快门响起
你可又忆起印在胶卷里的峥嵘岁月
此年今日
一纸录取通知书
将你重新与华农连接
背上行囊,踏入校门
此刻
重走一遍华农路
今华农大门
华山区宿舍
泰山区宿舍
启林北宿舍
一栋栋的新宿舍
错落有致,鳞次栉比
那些提着热水瓶的日子已成为昨天
迎接你的是WiFi空调全覆盖的舒适
第三教学楼
第四教学楼
第五教学楼
第六教学楼
恢弘大气的教学楼落成
替代了过去低矮的教室
搬离了古旧的课桌
迎来了全新的课堂
变的是环境
不变的是渴求知识的心
四时三餐,暄声攘攘
这是历尽千帆过后
仍然会怀念的美味
无关其他
只因那是独属华农的记忆
烈日之下
军训仍是新生入学必经的教育课
头可顶天,脚可立地
即便身处不同时空
华农人对军训的要求从未放松
告别了简陋的设备
拥有了更好条件的实验室
你的孜孜以求
你的认真专注
一如既往
对知识的渴望从不减退
古朴的5号楼伫立原地
窗边遗落的斑驳是岁月的礼物
砖拱结构的红满堂静看人来人往
建筑不会说话
但你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它们会替你记住
告别了煤油灯的日子
俯仰之间
书香卷挟着阳光与尘埃
跨越百年的光阴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你笃志向学的身影始终如一
早已泛黄的纸页
依稀可见当初拓印痕迹
过去的农声,如今的校报
跨越百年的光阴
将桩桩故事记录期间
时年流转,春秋代序
矢志不动摇,磐石无转移
筚路蓝缕的艰苦不敢忘怀
以启山林的进取铭记心间
今日之华农
四大运动场一应俱全
校运会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
但那份拼搏和热血丝毫不减
助跑、起跳、奋力跃出
这是对青春最好的回应
华盖岑天,洒落阴凉
在细碎的阳光和飞扬的风声中
古木站成永恒
那年凤凰木花开满树
在时光的滋养下默默生长
流苏摇曳,衣袍烈烈
再漫长的故事
也有完结的时候
即使重来一遍
也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惟愿相机定格此刻
装裱成青春岁月里的美好回忆
许多年前
我收到了华农的录取通知书
正式成为一名华农人
如今,时光流转
如果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依然会选择您——华农
我亲爱的母校
任时光往复,我仍爱您如初
力耕不息百十载
画卷更迭几度秋
不知不觉间
华农已然走过了111个年头
今日之华农
人文荟萃,硕果累累
经过三年(2018-2020)建设,华农在学科提升、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
在学科建设方面:新增6个ESI排名前1%学科,比2017年翻了两番。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前1.3‰,农业科学进入ESI前2.0‰。新增世界前50学科3个,其中农学与林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3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兽医学排名27位、农学排名42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新增院士、杰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人,比2017年增长了36%,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创新团队16个,比2017年增长了51.6%。新增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3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在人才培养方面:三年来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共计35000多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新增国家一流专业15个,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21门;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类别7种。
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0项,获奖总数位列广东省高校之首;在《Nature》《Science》《Cell》发表论文12篇;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以及广东省创新团队3个。
在社会服务方面:建设5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试验站)、17个特色产业基地、26个分布式服务站和353个牛哥驿站。组建72支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为76个产业园提供全产业链或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服务。建设“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大平台。
在文化传承方面: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传为佳话;获得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2个项目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特色展示项目;“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新增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并正式招生。
书写新时代一流学科建设之华章
在校时,你默然守护莘莘学子的求学梦
毕业后,你于繁花中坚定守候静待君归
华农人,华农缘
华农心,华农情
以拳拳之心,献诚挚祝福
文字 |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李梓萌
摄影 | 融媒体工作室 朱瑞琦 苏茹苓 李颖琳 张文静 邢思薇 李嘉熹 部分图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图册》及往期推送 部分截图来源于校庆主题片《征程》
设计 | 融媒体工作室 黄梓淇 沈蕊 贺振杨
微信编辑 |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李梓萌 周彤
责任编辑 | 谢韩
审核 | 方玮
审定 | 郭灼
点亮1111个“在看”为华农庆生!赞!